对于商品流通企业而言,之所以要购入商品,就是为了在一定期限内以高于其成本价的价格把商品销售出去而获得利润。但购入的商品一旦入库,就必然要发生与库存相关的各项费用,即存储费用。在财务管理中必须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些费用均发生在商品销售之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因此,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商品的保本期和保利期对存货进行管理,确保尽可能在这两个期限之内将商品销售出去,以实现企业确定的目标利润,避免经营亏损。
首先,应当明确关于存储费用的几个概念。一般地,商品入库存储期间发生的费用可以按照费用是否随存储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变动费用主要由仓储管理费用、仓储损耗以及商品的持有成本构成。前两项费用比较容易理解,这里不再加以解释。对于商品的持有成本,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如果将用于购买商品的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证券投资,就可获得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那么这部分收入就是商品的持有成本;二是如果企业用银行贷款购买商品,就需要支付相应的贷款利息,那么这部分利息支出也应视为商品的持有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有关的银行利率或投资收益率为依据,计算持有成本的大小。固定费用是指一些固定不变、不受商品存储时间长短影响的费用。
根据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原则,企业的利润获取与商品销售收入、存储费用和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库存商品的保本期和保利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品的货源组织和销售,确保完成企业预定的目标利润。保本期是指从商品验收入库到商品销售完成,不发生亏损(销售利润为零)的最长存储期限;保利期是指从商品验收入库到商品销售完成,能够实现目标利润的最长存储期限。
管理人员除了要对库存限量指标做到心中有数,还应该按照不同种类商品所占库存的比例,对库存商品进行科学分类管理,这对于综合性零售行业(例如超市)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存货虽然种类较少(如大宗电器),但数额巨大,在存货余额中所占比例较大;有些存货种类繁多(如日用百货),但价格较低,所以在存货管理中必须要分清主次,我们往往采取ABC分类管理法。
利用ABC分类法进行库存管理是最简单的一种库存管理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对以前凭感觉订货,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存货管理的经销商效果非常明显。利用ABC分类法可以根据一段时间的销售统计,将所经营的产品分成ABC三类:在销售利润排行榜上,对销售利润贡献达到前80%、品种只占20%左右的为A类产品;对销售利润贡献占到80~95%为B类产品;对销售利润贡献占到最后95~100%为C类产品。通过分类会发现,A类产品虽然品种数量少,但却是获得利润的主要来源,缺货会严重影响销售业绩;B类产品次之;C类产品虽然数量可能占到30~40%之多,但对销售业绩的贡献只有5%,属滞销品,如备货不当,形成积压,就会造成积压损失。所以对不同产品需要不同的存货管理原则:A类货需要多备货,一定不允许出现断货现象;B类货次之;C类货尽量不备货,只需支持样品展示。